淡水免費景點|滬尾砲台 守衛淡水港的軍事重鎮,新北市民免門票 淡水一日遊必去景點

淡水古蹟景點除了淡水紅毛城外,淡水滬尾砲台也是一處可以悠閒散步的百年古蹟景點,設籍在新北淡水的在地人免門票,我丟是啦!這天趁著平日下午時間不跟觀光客人擠人,邀約雪莉爸來一趟淡水古蹟景點巡禮,走累之後又繞去附近的媽媽嘴咖啡廳休息喝飲料,這樣舒心放鬆的平日小確幸之旅讓人感受真棒!

滬尾砲台 開放資訊

滬尾砲台粉絲團

電話 :886-2-26295390

地址 :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一段6巷34號

開放時間 :
週一至週五 9:30—17:00、週六至週日 9:30—18:00;【公休日】每月第一個星期一(若適逢國定假日照常開放,隔日休館)、農曆除夕、年初一、政府公告之天然災害停止上班日,其他必要之休館日將另行公告。

門票資訊:門票資訊
新臺幣80元/人 (參觀範圍:憑當日票根可進入紅毛城、小白宮、滬尾礮臺參觀) 具免票身分者,並出示足供辨認之相關證明文件者免費入場,特殊狀況以館方公告為主。買一次門票可以串起淡水古蹟一日遊很划算!

周圍停車場:
新北市滬尾藝文休閒園區停車場 (00:00-24:00 前 1 小時 40 元,之後每 30 分鐘 20 元),距離311公尺。

大眾運輸:
1、捷運:搭乘淡水線(紅色)至淡水站下車,轉搭乘聯營紅26路(淡水捷運站-漁人碼頭)或從捷運淡水站對街搭乘指南客運10路(樹林-淡海),在淡水滬尾砲台站下車即可抵達。
2、客運:搭乘指南客運5路、10路公車,在「淡水滬尾砲台站」下車即可抵達即可抵達。

滬尾砲台歷史由來

這座由建於1886年的火炮砲台,是由當年的第一位台灣巡撫劉銘傳主導建造的滬尾礮臺(中文小教室:礮就是砲的古字喔,唸作ㄆㄠˋ),當年曾是守衛淡水港的軍事重鎮,雖然現在已經看不到大礮了,但從外牆及殘存的礮座遺跡仍能看出百年前的重要地位,於1985年被正式訂立為國定二級古蹟,制高的地理位置與堅固的建材,打造出的宏偉砲台,可說是十九世紀戰爭與駐軍的最佳軍事堡壘,也是清代臺灣現代化的重要海防設施引用新北市觀光旅遊網資訊

淡水滬尾砲台入口

從售票口這裡往裡面看就可以看到一座城門口。現在兩側都有做花藝造景,完全就是網美級的古蹟景點,在這裡隨意拍照都好好看。

潔白石頭路走起來有點滑滑的,如果下雨天來要多小心腳步。

一進來的右側這裡有地形圖,可以看看一下比較知道接下來的參觀路線。

城門上用的門環,是古代常見於中國大門的門環,常以鋪首或門鈸作為底座。鋪首為獸頭,具有保衛家園的含義喔!

從外面拍進去裡面的感覺。

城門裡頭還有木椅跟石椅可以坐下來休息。

從裡面拍出去外面的感覺。

穿過城門走進去滬尾砲台的正中心位置,看見砲台古蹟建築外,也看到了百年老樹。

現在適逢春天新業嫩芽整個春意盎然,綠油油草皮與開著茂盛的枝葉,即便是百年古蹟的滬尾砲台也顯的相當有生命力。

我跟雪莉爸穿梭在這古蹟城牆裡,心裡不免還是要帶點嚴肅與尊敬的心情,畢竟好久好久以前這裡可是軍事重鎮。沒想到穿越百年原本嚴肅的軍事重鎮,在我們這年代卻變成了美麗的古蹟景點,實在有種不可思議的感覺。

在滬尾砲台這裡參觀可別只有在下面觀賞,一定要記得走上來砲台上面,才能看到更多砲台的古蹟,砲陣地中藏了許多碉堡,一定要走進來一探究竟才會看到更多。

爬上砲台附近的階梯視野更棒,可以一次飽覽整個滬尾砲台,往更遠方眺望過去就是淡水河和觀音山,可以想見它過去位置之重要性。

今天這裡完全都沒有其他遊客,只有遇到在這裡工作打掃的阿姨與大叔,而且打掃阿姨還會很熱心的告訴我們哪一個角度拍起來比較美。

巧遇浦公英好可愛,忍不住拍起來。

砲台陣子兩側都有兩邊的形狀也都很相像,但位置角度不同,拍起來好像也有不同感覺就是。

滬尾砲台整個園區雖然不是說很大,但非常具有獨特的歷史意義,而且現在真的維護的相當好,當作放鬆散步的淡水一日遊景點之一真的非常合適。

拍了這麼多滬尾砲台的空景照,也是要幫雪莉爸拍個幾張帥照。

 

如果今天天空能夠更藍相信拍起來一定會更美。

站在砲台上方的正中央往下照的景色。

砲台上面照出去一隅,覺得這處角度看起來好美好有意境。

滬尾砲台在現在開放民眾參觀後,目前裡頭陳列著淡水過往的歷史紀錄、相片、砲台故事等,展示彌足珍貴,若由甬道的樓梯往子牆登頂,則可以眺望淡水河景美景,不論是早晨或黃昏,都十分好看。大家有來淡水走走千萬別錯過這個古蹟景點喔!

滬尾礮臺坐北朝南,西側為新北市忠烈祠,東側為臺灣高爾夫球場,北側為雲門舞集。逛完滬尾砲台可以繼續往雲門舞集這裡走去逛逛喔!

店家/景點資訊

  • 店家名稱:滬尾砲台
  • 所在地址:251臺灣新北市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一段6巷34號
  • 營業時間:日 一 二 三 四 五 六 09:30-18:00
  • 店家電話:886-2-26295390


交通資訊

延伸閱讀